自贸区3.0 四川面临什么机遇?
导读: 四川自贸区建设方案的制定,已进入关键时期。在全球贸易体系和规则加快重构的当下,四川自贸区建设方向是什么?
如何通过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11月30日开讲的2016年第五期“天府大讲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围绕《中国自贸区3.0与四川发展机遇》这一主题,为在座政府部门、产业园区、企业家代表指点迷津。
【谈定位】建内陆开放高地 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2013年,上海率先入围自由贸易试验区。由此为分水岭,张燕生认为,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35年。
“过去35年,国家推出了五个经济特区。谁做得更好?”张燕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后,简短回答:深圳。他认为,过去35年的改革开放,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要融入世界。深圳充当了中国对外开放和世界进入中国的窗口和桥梁,它履行国家使命的同时,成功跃升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城市。
如今,国际环境变化天翻地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积极推动全球化进程,对外积极与不同国家与经济体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其战略支点是构建面向全球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对内,从2013年起推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其战略支点是构建对内开放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的网络。张燕生说,无论是对外的开放,还是对内的改革,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为此,已获批的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无异于新特区。“试验,是关键词。”张燕生说,要依托自贸区改革探索新体制、新机制,来解决新问题。
国家明确提出,要“ 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张燕生分析,要作好这篇文章,包括四个方面:
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新体制;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运行管理的新模式;
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打造形成要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在国家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中,四川已被推向开放最前沿。为此,四川建自贸区的使命,就是将改革创新的精神一以贯之,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推动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
【谈发展】重视服务业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张燕生曾参与上海、广东、福建申报自贸区及后续研究工作。此前,与四川互动也较为频繁。
获批自贸区,四川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有一点,四川认识很清楚:获批自贸区,并不是说将因此形成政策高地,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打造形成法制化、国际化的制度高地。同时,四川不等不靠,坚持“边申报,边探索,边改革”,力争新一轮改革走到全国前列。“四川理解得很透彻,”张燕生大为赞赏。
“获批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自贸区的关键还在于对标高标准的改革,做好自己的事情。”张燕生说。四川提出,自贸区将重点发展工业服务、服务贸易,把工业和制造业做优、做大、做强。对此,张燕生给出了建议——
工业服务是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其市场化、国际化、高端化比制造业更难。张燕生建议,要发展工业服务,首先要做好吸引全球人才、企业、服务的城市化平台。
四川、成都如何担当此任?
首先要关注人。而从人的角度讲,希望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是绿色、智慧(智能和便民)、创新、宜居、有人文精神的城市。
其次是发展服务贸易,成为现代服务跨境提供商。服务贸易是高层次的贸易形态,当今世界谁在提供跨境服务?
张燕生自答:美国。美国是靠竞争力实现了服务贸易顺差。 张燕生说,过去35年,我国在制造业、商品市场的改革中取得了显著呈现,但在服务业的改革依然严重不足。这也是下一步四川应重点着力的。
【谈路径】改革创新 应适应新全球化和国内新常态
张燕生援引了系列数据提出,四川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要想一路走好,必须要适应新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
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国际贸易的增速通常是全球GDP增速的1.5倍到2倍。然而,截至目前,WTO公布的全球商品贸易增速仅有GDP的一半。引擎“熄火”了? “是全球跨国公司推动的传统全球化正在离开我们。”张燕生说,新全球化正在快速兴起。
他所说的的新全球化,就是跨境的人员往来,跨境电商、物流、网络,电子交易平台风起云涌, 由年轻人、中小企业、跨境电商主导,由“一带一路”推动的全球化,现在正在越来越频繁活跃,并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推动开放的新动力。与此同时,新的国际规则也正在重构,为此,四川建自贸区,无论是改革领域和领域,开放的方向和方式上,都要适应新变化。
改革领域上,既要推动以通商贸易为目的通关、签证、投资、税收等便利化改革为主的传统开放;推动以环境、劳工、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等高标准改革,实现新型开放。上海自贸区的改革重点,就是通过负面清单的推出,改善投资环境。
新全球化也将为四川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带来新的机遇。张燕生认为,这样的机遇有三层含义:
一是及时把握年轻人对世界的看法,
二是新技术革命推动的全球经营形态的变革,
三是目前全球增长的新动力是什么。
他举例:苹果手机是“中国造”,中国出口,但中国处于价值链低端。“苹果手机的故事告诉我们,IT革命是成本驱动的,它推动了国际资本在全球找农民工。”
“互联网+”时代,机器人正在替代农民工,找农民工的资本已转移到了东南亚。
现在,资本正在中国找人才、技术,希望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手段,在全球建立满足碎片化、分散化、个性化、本地化需求的市场。换言之,经济增长动力变成了创新、市场和需求。从这一角度讲,如何通过创新来满足新全球化市场需求,四川与沿海省份、发达国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另外,从需求角度讲,张燕生认为,要把握国际产能合作新机遇。“目前,全球是产能过剩的,但这仅是结构性过剩。”张燕生说,“一带一路”沿线还存在严重短缺。为此,四川应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积极在“一带一路”沿线寻找国际产能合作机遇。 这也是跨国公司布局较薄弱的地方。”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讲速度,讲规模,已经是旧故事。新的故事是要讲质量和效益。”张燕生以广东和美国为例,在全球、全国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广东保持较快增长,美国复苏强劲。二者都有一个特点:坚定不移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也应成为四川自贸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张燕生说,“改革需要十年,它需要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对内必须要从“汗水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山寨转向科技创新;对外则应对标先进,与德国、欧洲、以色列、美国硅谷、日本等发达国家,形成全方位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