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都日报
成都的川菜、火锅等美食向来为海外人士所熟悉,高端川菜餐饮品牌海外开店提速、川菜文化推广中心美国挂牌……突破“西部宿命”和“盆地桎梏”,在美食以外,成都如何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资源整合和竞争?积极“走出去”,在全球寻机遇、谈合作、谋发展,对于正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而言,至关重要。
本期《成都经济观察》将带来“我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第二季)产业新政50条”系列报道之企业“走出去”,将走进成都航空研发制造企业海特高新,一起来听听这家企业“走出去”的风雨故事。此外,本期《成都经济观察》还邀请到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杨继瑞教授为您解读蓉企在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背景下“走出去”的新机遇。
前沿故事
深耕综合航空技术服务
海特高新“走”一盘大棋
“因为国家需要、行业需要、老百姓需要,加之未来市场不可估量,多重机遇叠加之下,相信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成都造’航空产品飞在全世界的上空。”在和记者说起航空产业发展时,海特高新董事长李飚兴致勃勃。
当前,成都正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而成都企业“走出去”也备受关注。以成发集团、成飞民机公司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成功打入国际配套供应链,向波音、空客、GE、罗罗、普惠等跨国企业集团提供产品配套和维护服务。而作为有根企业的海特高新亦是这“走出去”大潮中的一个代表。
布局狮城 瞄准亚太市场而进行的战略抉择
柬埔寨、俄罗斯、越南、马来西亚、爱尔兰、新加坡……这是四川海特高新过去20多年“走出去”的国际线路图。国家不同,线路有别,但在企业发展壮大后,“走出去”的目标却是相同的。
2015年4月21日,由海特集团投资建立的新加坡航空培训中心(AST)在新加坡樟宜商业园盛大开幕。“这是海特首次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投资,更是中国航空企业首次在新加坡进行重大投资。它标志着海特在打造亚太地区航空产业链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也标志着海特的国际业务正式起航。”在海特高新董事长李飚看来,市场是企业“走出去”的动力,布局新加坡的航空培训中心项目也是立足海特自身的发展状况,在市场需求等因素匹配之下的一次战略抉择,同时这也是海特高新“走出去”的成功实践。
“我们在项目初期是做过相关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预计未来十年内,将会有超过2500架飞机交付到亚太地区。”市场是企业“走出去”的动力,海特高新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咨询公司预测及目前的机组模式,亚太地区在2020年前要求44000名飞行员支持机队的发展,另外还需要替换14000名飞行员以抵消2010年至2020年期间退役的飞行员。根据新飞行员需求量,预计在2020年模拟机(窄机身)培训市场价值将增长至6亿美元。
立足自身 “走出去”的同时更要“融进去”
但是,海特高新“走出去”的路途却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走出国门,海特高新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第一次走出去是在柬埔寨拓展航空维修业务,但因为对当地情况不熟悉,公司组建后遇到各种问题,很短时间就亏损了几百万美元,只好关门。”
李飚认为,第一次的铩羽而归是因为对于“走出去”没有足够的经验,没有看到拓展国际市场的风险面。“此后,2007年冲进俄罗斯市场,俄罗斯国营企业莫斯科飞机维修厂向社会资本开放。然而数轮谈判下来,由于外资控股、经营权等诸多限制,被寄予厚望的俄罗斯市场也被迫放弃。”
在经历过尝试与失败之后,海特高新开始将目标再次对准东南亚市场,到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地考察,希望以东南亚为跳板,走向世界。“这个过程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法律、文化、背景差异太大,相互磨合的过程很有挑战。”据海特高新相关负责人回忆,最初,海特新加坡项目旨在把基地打造成集酒店、飞行员培训中心、乘务员培训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基地。但新加坡规定,商业园的土地性质不能修建酒店,在多次商讨中,李飚也曾有过“不做了”的念头。
“新加坡允许项目选址在樟宜商业园,但海特必须砍掉酒店、乘务员培训中心板块,只保留最核心的飞行员培训基地。此外,新加坡规定商业园土地租期不能超过28年,但是培训基地7台模拟机就价值7000万美元,综合考虑投入成本后,在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努力下,培训基地的租期延长到了58年。”如今该项目已经开始盈利,而这样的结果也让李飚深有感触,企业发展壮大后的国际扩张是必然选择,但一定要立足自身。“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要深入研究项目所在国家(地区)和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市场环境等多方面的匹配度,这样才能‘走出去’,进而‘融进去’。”
“我们不能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在我们有足够的优势和能力,在立足自身市场拓展需求、提升企业影响力的情况下,在国家支持‘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李飚如是说。
蓉企“走出去” 成都就是“策源地”
“扎根成都已有近30年,海特高新先后在武汉、上海、昆明、天津、新加坡等地设立子公司和工作站,而成都作为‘中枢’所在,对于产业布局这盘棋持续发送‘指令’。”李飚告诉记者,成都作为集团中心所在,将成为海特高新布局全球业务的“策源地”。
谈及“产业新政50条”的出台,李飚认为,无论在金融支持还是人才吸引等方面都具有针对性,可以预见的是,在相关政策执行落实的未来,成都科研制造一定会发展得非常好。“作为专注科研制造的企业,产业新政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极大程度地鼓舞了我们科技工业工作者的信心。”近日印发的《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至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形成一批临空制造、航空服务、航空物流产业集群。“土壤好、阳光好、什么样的企业种子都能好好生长。”李飚如是说。
“发动机电子控制器、芯片、集成电路等高技术含量研发制造大多集中在成都,自产产品也是我们在成都的主营业务,成都充沛的人才资源为公司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持,我们的研发项目等也为在蓉人才提供了发展平台。此外,金融创新等方面也让我们看好未来的企业扎根在蓉的发展壮大。”对于在蓉有根企业,李飚充满信心。“成都造”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全球,作为正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也将更深度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孟浩)
相关新闻:
“走出去”要和“引进来”相结合
成都正在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以“蓉欧+”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代表的开放型经济,力争成为联通世界城市网络的经济节点。而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成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是成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艾民儿女鞋不断在海外落地、天翔环保接连收购德国的环保企业……这些都是成都企业“走出去”的缩影。成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商机、发挥影响力的同时,自身也从中汲取“养分”获得成长,不断壮大。对正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而言,企业“走出去”,并不仅仅是为了拓展国际市场的销路,更重要的是着眼于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引进来”别人先进的东西,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强调“走出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好。因此,我们要学会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将拿来的东西“本土化”,适应地方水土,并使之生根发芽,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可以期许的是,正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越走越快”的加速跑已成大势。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也将成为在蓉企业汲取外来“精华”,实现自我提升的最佳途径。(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