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出台《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
在成都市召开全市新经济发展大会后,11月30日,成都市正式印发了《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12月13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该《意见》进行详细解读。
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意见》是成都市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新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制定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市新经济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有“总体要求、发展重点、创造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和社会氛围、营造有利于新经济企业发展的生长环境、构建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要素生态和供给体系、保障措施”六个部分27条。
这六个部分27条,不仅包含了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六大形态、七大应用场景、空间格局,也包含了支持新经济发展的18条具体政策措施。
2022年
新经济企业发展到10万家以上
培育独角兽企业7家以上
潜在独角兽企业60家以上
《意见》确立了成都新经济的发展目标。
在综合研判国内外新经济发展大势,立足成都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意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确立了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目标。
定性目标,明确成都市新经济的发展定位,即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
“这既是对成都新经济的整体谋划,更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发展新经济的决心。”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张新宇介绍,特别是新经济产业体系、话语引领、场景培育、要素集聚、生态创新、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在全国都独具特色,体现了成都的雄心和抱负。
定量目标,明确成都市新经济的具体指标,即到2022年,新经济成为成都经济增长新动能,新经济总量指数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速超过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新经济企业发展到10万家以上,培育独角兽企业7家以上、潜在独角兽企业60家以上。
《意见》还围绕创新创业创投良性互动,提出了技术、人才、资本三个新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具体目标。
创新方面,创新服务机构数发展到400家以上,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件,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3%,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2.1%;创业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年均增长20%以上,科技创业者规模突破28万人;创投方面,新设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100支以上,私募股权投资实缴规模超过2100亿元。
明确了新经济发展的“六大形态”“七大应用场景”
为全国首创,是发展新经济的“成都释义”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张新宇介绍,新经济具有聚合共享、跨界融合、快速迭代、高速增长的特征,在发展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具有不同内涵,如北京以创业为核心引领全球产业变革,上海形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深圳构建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杭州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贵阳打造中国超级大数据中心,各地发展新经济各具特色、各有侧重。
“我们从成都基础、未来方向两个方面,对成都发展什么样的新经济进行了分析研究。”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张新宇说,基于成都资源寒赋、产业基础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基本判断,《意见》提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和共享经济“六大形态”,并细分了各形态的代表性产业。“这是全国首创,也是现阶段我市对新经济发展的‘成都释义’。”
张新宇说,脱离应用场景,任何技术和优势都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意见》以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提出重点实施“七大示范工程”,即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工程、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工程、双创平台提能增效工程、人力资本协同示范工程、消费提档升级工程、绿色低碳建设示范工程、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工程,着力构建与六大新经济产业形态高度契合的多元化应用场景。
成都将致力于通过应用场景,将数据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让人和供给、需求建立连接,为新经济企业在蓉发展提供“入口”、市场机会,从而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新模式融合创新、新产业裂变催生。
“据我们了解,培育新经济的多元化应用场景,在全国城市中属于首创。” 张新宇说。
同时,成都认为,新经济发展“六大形态”、“七大应用场景”,必须有相应的空间载体来承载。
针对现有产业优势、未来发展方向,按照产业生态圈理念,打破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界限,《意见》提出建设“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数字娱乐、新文创、大健康、新金融”七大产业核心区;各区(市)县结合自身产业禀赋、区位优势,依托66个产业园区,围绕新经济六大形态各领域和细分产业,确定本地新经济产业功能区。
“这是在空间地理上整体谋划我市新经济发展‘7+N’空间版图。” 张新宇介绍。
解决政府管理“要么不管,要么管死”
将分类施策、梯度培育新经济企业
张新宇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传统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优化政府服务方式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一个区域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根本。
张新宇说,针对政府管理“要么不管,要么管死”的问题,《意见》提出,要放宽准入,变事前设限为事中划线事后监管,原则上不对提供信息中介服务的平台企业设准入门槛,不急于纳入负面清单,以包容的态度管理、服务新生业态、新模式。同时,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建立企业服务公共
平台,提供公开公平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营造公平竞争、宽松便利的市场环境。
“新时代、新常态,数据不仅是资源,更是新的生产要素。”针对政府各部门间信息数据还未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孤岛”等问题,《意见》提出建设成都全市统一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平台,推动公共服务领域产生的数据主动向社会全面开放,实现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同时,探索建立数据交易平台,推动数据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和数据资产平台化运营。
为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为新经济企业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意见》针对企业上市过程中审批流程繁琐、短期资金压力大的痛点以及成都市新经济领军企业和标签产业缺乏的问题,制定了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新经济企业上市,引进领军型、平台型企业等支持政策,厚植新经济企业生根发展的土壤。
据了解,新经济企业成长轨迹有别于传统企业,发展阶段为“初创企业一瞪羚企业一潜在独角兽一独角兽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呈现出非线性、爆发式增长的特征,需要依据新经济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分类施策、梯度培育。
《意见》提出,一是要建立新经济企业库,采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试行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制度等政策,鼓励企业做精做优做强;二是要选取其中成长性好、发展迅速的瞪羚企业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育,催生出潜在独角兽企业;三是通过“一企一策”,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爆点,培育独角兽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这是把握新经济企业的成长规律,从企业生长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给予有针对性的服务。
张新宇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举例,美国硅谷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盛行IT创业咖啡馆文化,为创业人、投资人、技术团队提供合作共享的平台。新经济企业具有高成长性和高爆发性的特征,在成长过程中尤其需要加强企业、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抱团发展。
为此,《意见》创新提出建立新经济企业俱乐部,通过构建开放式的政企、企企常态化交流平台,开展头脑风暴、专题培训、成果演示、资本对接等活动,促进彼此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与发展。
着眼生态圈建设,重点解决技术、人才、资本的供给
将设立2亿元的新经济天使基金和100亿元的新经济发展基金
翻看《意见》,其从创新、创业、创投3个方面,重点解决技术、人才、资本三个生产要素的供给问题。
创新。《意见》提出了争取国家重大平台布局、探索面向不同主体多元化的成果转化模式、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大市场等政策措施。为抢抓国家创新平台和互联网平台部署的机遇,争取原始创新、成果转化、行业应用等资源在成都市布局抢占新经济发展的“码头”,《意见》提出对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创新基地给予最高100万元的支持,对进入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互联网平台的,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针对知识产权转化率低的问题,《意见》提出在深化“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的基础上,从企业端入手,鼓励企业将高校院所未确权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品并实现市场销售的,企业可获得不低于30%的知识产权。《意见》还提出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大市场,打通知识产权咨询、申报、评估、交易、保护、服务各个环节,构建知识产权服务全链条。
人才。与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相比,成都市在新经济高端运营人才、顶尖专业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等方面没有形成比较优势。《意见》从外引、内培和人才服务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对拓宽新经济人才引进渠道,《意见》提出,借助在外川籍人才的家乡情结,推进“蜀才归蓉”;借助校友会、行业协会等“朋友圈”,吸引顶尖人才“蓉漂”;通过奖励政策调动猎头公司积极性,为成都市新经济挖掘输送急需人才。对优化人才结构,《意见》提出支持在蓉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设置新经济领域相关专业;鼓励新经济企业与在蓉高校联合办学,加强“互联网+”领域企业家、实操人员培训,培养“接地气”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对强化人才服务,《意见》为新经济人才开辟“绿色通道”,让人才安下心、留得住,创新建立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新经济人才库,对入库人才提供分类分级优先服务保障;搭建校政企人才合作平台,鼓励在新经济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新经济领域知名企业嵌入式学习,打通企业和政府人才交流的通道。
金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本是新经济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新经济企业具有轻资产、高成长性、高爆发性和高风险性的特征,要进一步提高成都资本密度,增大本土创投机构体量,增强资源整合能力。对汇聚新经济创投资源,《意见》从加大补助力度、扩大金融储量、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提出政策措施,对新设立或迁入的境内外法人金融机构、金融总部给予最高4000万元的补助;通过奖励手段,吸引国内外知名创投机构落地,扩大金融“蓄水池”储量,增强其在成都生根发展的动力;通过建立新经济项目储备库,创新项目接口机制。为加强本土资本市场建设,提高政府引导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杠杆作用,《意见》提出创新政府基金投入方式,政府分别设立2亿元的新经济天使基金和100亿元的新经济发展基金,采取直投、引投和跟投方式,对企业发展的初创、成长、爆发阶段,提供全过程的融资服务,坚定企业在成都落地生根的信心。同时,由于新经济企业具有轻资产、有效抵押物不足的特点,金融机构在对新经济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中顾虑大,信用评级较低,《意见》提出通过对新经济企业增信提高其融资能力,创新新经济企业评价方式,提升企业评级;对评级机构给予补贴,引导评级机构开展新经济企业信用评级,增强企业信用;整合担保资源、鼓励保险产品创新,改善其外部信用支撑。
“我们研究发现,北大方正和清华紫光作为两家最大的高校校办上市企业,占据了高校系2000亿市值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 张新宇介绍,针对成都拥有众多一流高校这一资源优势,《意见》提出设立校地合作专项资金,充分发挥高校孵化企业的“母体”作用和融资平台作用,孵化壮大创新企业,推动在蓉高校面向地方和产业需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记者 冉倩婷)